干栏建筑主要分布在 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这种建筑形式主要流行于古代中国南方,最早可追溯至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干栏式建筑以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通常是两层结构,下层用于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上层则供人居住。这种设计可以有效防潮,并适应多雨地区的需要。
具体到现代,干栏式建筑在云南、四川、贵州、湖南、江西、广东等地仍有保留,并且受到当地民族文化的深刻影响。例如,云南的西双版纳全境和德宏州的瑞丽、遮放坝子等地,干栏式建筑仍然普遍存在,并且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
此外,干栏式建筑不仅在中国有分布,还在东南亚、美洲、大洋洲和非洲的一些地区有所发现,显示出其广泛的地域影响和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