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说到显学,对比于玄学,显学更接近于物理科学之类的研究,是实实在在的实践之学,是知行合一的学派。而被历史和学术界所承认的显学也不只前面所提到的儒家和墨家,还有黄老学派和杨朱学派。这四大学派,都是中国较早的显学学派,也是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的学派,直至今日,这种影响依在。
其实在我的认知里,若说显学,墨家大胜于儒家,首屈一指。
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都是神一样的人物。古往今来,关于墨子的传说神乎其神且数不胜数。与孔子、韩非子等等这些出身豪门贵族的大家不同,墨子出身微贱,没有背景,能够成功靠的是自己的聪明天分和后天努力,而这种不足恰是墨子的优势。少了礼制约束的墨子,思想也更为活跃开放,研究也更为广阔,不只是思想学术这样的理论思考,还有几何、物理这样的科学探索和军事攻防这样的军事研究,所以墨子不只是思想家、教育家,还是哲学家、科学家和军事家,这与“之乎者也”的孔孟是极为不同的,也是孔孟所不能比的。
若说思想,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出了“尚贤”“尚同”的政治主张。“选择天下之贤可者”,无论是天子君主还是各级正长,要选择贤能的人来担任,这样才能清明公正,这样的政治主张在“世袭罔替”的奴隶社会是一大进步,当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触动了统治者的利益。在此基础上,墨子要求人民要服从君上,“一同天下之义”,相亲相爱、互尊互敬,共同构建一个美好和谐的社会。这便是墨子“兼爱”的思想。而“兼爱”就要止战。墨子主张“非攻”,反对恃强凌弱。说到“非攻”这里还有个故事。话说楚王计划攻打宋国,墨子前往劝说楚王止战,而楚王不依,于是墨子就代表宋国与楚王模拟攻防并取得了胜利,楚王见胜出无望,只好退兵,从而避免了一场流血之战,也让宋国逃过了一劫。这可能是最早的兵棋推演,也恰恰验证了墨子“非攻”的主张。
其实墨子也曾事儒,但儒家礼制繁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墨子认为这样的“礼”是对人性的制约,而与墨子“量腹而食,度身而衣”的思想存在冲突,于是墨子弃儒悟墨,建立了墨家思想,主张“节用,节葬,非乐”,讲求实用,一切从简。其实这样难怪,孔子出身贵族,而墨子出身微贱,生活环境的不同在他们的思想深处早已埋下种子,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产生了不同的观点。孔子创建的儒家思想更倾向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而墨子创建的墨家学派主张维护“天下人”的利益,这也是二千年的封建社会里“独尊儒术”的原因,而主张天下人“兼爱”的墨家却在封建社会被强烈压制,不被认用。
墨家思想独树一帜,墨家的哲学科学也是开天辟地的存在。
墨子认为宇宙是连续的整体,整体包含个体,个体构成整体,整体与个体存在必然的有机联系,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辩证了整体与个体的关系。以此为基础,墨子建立了时空理论。“久”为时间,“宇”为空间,时间与空间连续不断,而时空是无限的也是有限的,对于时空整体来说是无限的,而整体可以分为个体,对于时空个体来说又是有限的,而这种时空个体被称为“时空元”。这便是墨子的宇宙观也是时空观。
此外,墨子还定义了“倍”,“倍,为二也。”,原数乘以二即为“倍”;“同长,以正相尽也。”,完全相等即为“同长”;“平,同高也。”,同样的高度称为“平”;“中,同长也。”,物体的对称中心即为“中”;“圜,一中同长也。”,园可用圆规画出,也可用圆规检验,等等。这些知识,在现在看来十分基础也十分简单,但在那个时代却是开创性的,奠定了数学理论的基础。
在认识论方面,墨子提出了“事”“实”“利”相统一,认为“耳目之实”的直接感觉经验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判断事物的有无、对错、好恶不能靠个人的臆想,而要以看到、听到这样的亲身感受为准,将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社会效果为判断事物的依据和准绳,检验认识的真伪,判断事物的对错,以实正名,名副其实。除了认识论,墨子还是中国古代逻辑学的开拓者。墨子善“辩”,提出了辩、类、故的逻辑概念,以知类明故为基础,推理论证揭示矛盾,这一思想方法是开创性的,也由此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古代逻辑学的思维体系。
墨子开创墨家显学至今已有二千多年,虽然在封建社会的很长一段时期里不为推崇且遭到统治阶级的压制甚至是诋毁,但在民间,其“兼爱”“非攻”等思想主张以及宇宙观、认识论、逻辑学等哲学观点和数学、天文等科学研究,被此后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实践科学家所继承发扬,成就了光芒璀璨的墨家显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