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州的山不算少,有太白山、赤堇山、福泉山、大梅山等等,最高海拔仅百米的陶公山在其中是最低的。
为何网友那么关注?那是一座什么样的山?
陶公岛。戴善祥摄
一
陶公山之所以特别,在于它是一座岛山,浮在东钱湖上。
对拥江揽湖滨海的鄞州来说,称得上岛的唯有陶公山所在的陶公岛,以及附近的湖心岛,即使沿海也仅仅只有礁,如黄牛礁。
确切来说,陶公岛是个半岛,横亘湖西,远眺似伏牛饮湖,古称伏牛山。
以前,它仅仅在西南处与陆地相连。那地方称后庙湾,很窄,宽仅百米左右。《东钱湖志》中这样记载:陶公山形如孤龙突出湖中。
一个“孤”字,突出了它的“隐”、远离尘嚣。自古以来,这如世外桃源般的存在,成为世人追逐的梦中家园。
流传最广的一个传说是,春秋越国谋臣范蠡功成身退后,偕西施隐居于此,垂钓东钱湖,悠哉乐哉。在范蠡西施眼中,这是蓬莱仙岛。
范蠡,人称陶朱公,后人因此把伏牛山改称陶公山,把范蠡经常钓鱼的地方称为“陶公钓矶”,后者成为东钱湖十景之一。
湖心堤。戴善祥摄
这一景有多美,明洪性有诗这样写道:霸越平吴此息机,蓑衣终日坐鱼矶。一竿风月高名在,千古江山旧事非。春雨荒台苔藓合,夕阳古渡钓船归。
今与陶公山以湖心塘相连的钱湖十景之另一是“霞屿锁岚”,霞屿上有著名的“补陀洞天”和霞屿寺。
“补陀洞天”石窟的重现有些偶然。那是上世纪70年代,鄞县大旱,东钱湖水位急剧下降,水浅见底。政府决定疏湖兴水利,从陶公山经湖篷外抵霞屿达沙山,建湖心堤成为疏浚工程的第一步。修堤需石材,在霞屿岛炸山取石中,人们意外发现一填满淤泥和水的洞,补陀洞天就此重新展露在世人眼前。
补陀洞天、霞屿寺及所在的霞屿,又被称为小普陀,为南宋宰相史浩之侄孙史岩之所凿。史岩之世居东钱湖畔下水,为人至孝,其母信佛,平时常去普陀山朝山进香,后来年老失明,行动不便。史岩之为满足母亲拜佛心愿,遂在霞屿岛凿洞,雕凿石观音、护法神、飞龙等造像。
这里的景点,自古就是网红地,文人墨客争相打卡点赞。明忻氏草堂诗:“寄隐东湖上,风尘不复来。堂从山足起,门向水边开。虎豹号残夜,松楸响广台。桃源何处足,此地亦悠哉。”清李业嗣诗:“此地陶公有钓矶,湖山漠漠鹭群飞。渔翁网得鲜鳞去,不管人间吴越非。”
明杨守阯游补陀洞天所在的霞屿山后留下一诗:“东游如入辋川图,野鸟沙禽相唤呼。碧树森罗三宝地,青山环绕万金湖。人逢首夏衣穿葛,节近端阳酒泛蒲。一宿招提问禅语,面墙今有达摩无。”
上世纪80年代,莫(莫枝)小(小普陀)公路的修建,经后庙湾过渚水墩、许家屿与湖篷外连通,又经湖心塘直抵小普陀,与二灵山、沙家山、上水等连接,陶公半岛开始与陆地紧紧相依。而陶公岛景区开发,中国商祖福地的打造,以及湖心堤景区的开发,更多人流连于陶公岛山的幽静、湖的浩渺、风的轻柔。
山不在高,有水则灵。大湖环抱,陶公山草色入帘青。
二
山在湖上,水环民居,青砖黛瓦鳞次栉比。街道曲折,弄堂纵列,面朝大湖春暖花开。
建设村、陶公村和利民村,陶公三村就如从光阴里走来,历史厚重与自然美景交融。“绝爱陶公山尽处,淡烟斜日几渔家。”元朝的这首诗更是写尽了陶公人家充满诗和远方的惬意生活。
岁月静好,光阴铸就陶公山与众不同的气质。
其一是姓。一条老街弯弯曲曲穿过三村,串联起十余个家族单元,薛家山、史家湾、曹家山头、忻家、许家、余家、王家、方家、朱家、陆家、李家、徐家、大岙底戴家,一个个小地名,足见此地的姓氏之多。
这些姓氏中,首推忻氏为大族。忻,很多人不识此字。这一姓为全国罕有,如果你在外地遇到忻姓人士,多出自陶公山。
忻姓来历据说和陶朱公有关,是陶朱公后代为防越王追杀,将“范”姓改为“忻”。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忻氏之祖先,源于山西忻县,是从元朝迁至福建南安,其中有两兄弟到舟山做官,两兄弟中又有一人后迁居至陶公山。忻氏族人在陶公山曾设有南安小学一所,以示对祖先的纪念。
其次是庙多,祠堂多。戴、陆、朱、方、王、余、许与毛竹院下戴家共同拥有后裴君庙,忻家有画船殿,曹家有胡公祠,忻曹等姓在庙陇还有上塔山庙,薛家山有文武殿、忻氏宗祠、王氏宗祠、许氏宗祠及史家湾的史氏宗祠,皆在湖上有名,各具古朴雄姿。
以前,每年九月半的陶公山庙会总是充满了浓郁的烟火气。此时正是晚稻收获后、渔民即将出海捕鱼前,可谓是当地的丰收节、开渔节,热闹非凡。即使是在外的乡人也多于此时返乡,当时航行沪甬之定期班轮因此常常客满。
陶公山俯瞰。戴善祥摄
再者是船。岛上人家向以耕读捕鱼为业,船对他们来说意义非同一般。以舟为步的年代,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小船,泊在房前。每年庙会同时,还会举行画船节,地方上俗称“争画船”,即龙舟竞渡。这是东钱湖流传了千百年的传统特色项目,其发源地就在陶公山。
以前龙舟赛的起点、终点都放在忻家老大房,到曹家山头打个圈回来,全程约二三公里。那时候,龙舟队要把红旗夺回来才算夺冠,奖品是一坛黄酒。
本世纪初东钱湖首届国际龙舟邀请赛后,每年的金秋时节,陶公山附近的东钱湖湖面上龙舟赛影响越来越大。大公龙舟队等还因此走出国门,走向国际。
其实,几百年前,这里的船就火出了圈。明永乐年间,陶公山和殷湾等地的渔民一起,发明了对船作业法,此法迅速扩展到海外捕捞,并创制形体硕大的对船,中国渔业史因此把大对船作业时代命名为“东钱湖时代”。
《鄞县通志》这样记载:1935年全县渔船总量四五千艘,其中大对船310对,且均属东钱湖渔民。尤其是殷家湾、陶公山、大堰头一带,从业人员众多。陶公山许多大墙门,就是渔民在那一时期建起来的。勇敢搏击,陶公山人跨越湖海,不仅走出了侨村,更涌现了院士郑纬民等一批英才活跃在各个领域。
山、湖和民居高度融合,生产生活和社会文化相辅相成,陶公山被认为是农耕时代宁波地区水乡渔村的稀缺性范本。2020年,三村整体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