笼门一打开,小棕鼯鼠探出头来,警觉地观察四周后,突然窜出,纵身跃起爬上一株大树上,蓬松的尾羽如降落伞般展开,往山谷下方的树滑翔而去,几秒便消失在丛林中。4月24日上午,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科工作人员,在保护区将一只被救助的野生棕鼯鼠放归大自然。
猫儿山保护区是棕鼯鼠的典型栖息地。棕鼯鼠属于国家“三有”野生动物,俗称“飞鼠”。作为夜行性树栖动物,它们凭借发达的滑翔膜可实现百米以上的林间滑翔,特殊的臼齿结构能精准咬开坚硬松果,其消化系统犹如天然播种机,经肠道处理的种子萌发率提升30%,每只成年棕鼯鼠每年可传播5000余粒树种,被誉为森林“播种者”,对植物种子扩散和生态循环至关重要。
日前,猫儿山保护区持续开展“生态科普进校园”等公益活动,增强了保护区周边群众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4月19日上午,猫儿山保护区两水管理站站长侯勇生,突然接到资源县两水苗族乡社水村村民阳桂山的来电,称该村2位女学生在他们家屋檐下发现一只受伤的“小飞鼠”,需要专业救护。
管护员立即赶往现场,将“小飞鼠”装入一个小铁笼带回管理站,用碘伏对其伤口进行细心消毒,并对其进行科学喂养。经过6天的精心照料,棕鼯鼠伤口基本愈合,体重增加80克,皮毛越发光亮。经技术人员专业评估,已达到了放生标准,遂将其放归大自然。
今年以来,猫儿山保护区已发生救助和保护野生动物的好事10多起。这种行动,是人与野生动物的美丽邂逅,是生态长卷中跃动的音符,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恒乐章。
来源: 桂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