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蝙蝠吗?
这个昼伏夜出、通体黑色的小家伙
在影视作品中常常被赋予神秘的色彩
不少人在见到它的时候
都会本能地感到害怕
担心接触野生蝙蝠后感染疾病
近日
一只迷路蝙蝠飞入市民家中
市民徒手“捉拿”蝙蝠时被其咬伤
引发关注
家里飞入蝙蝠究竟该如何应对?
蝙蝠咬伤的后果有多可怕?
徒手捉蝙蝠
后果很严重
近日,河南信阳,一名女子回家后发现马桶里有一只落水的蝙蝠,就在她试图徒手将蝙蝠捞出时,不慎被其咬伤,女子赶到医院,被医生告知需要注射7针血清、5针疫苗,共计要花费1700多元。
9月4日,佛山复星禅诚医院重症急救医学部急诊科主任欧构裕告诉记者,蝙蝠咬伤的应急处理、病毒传播特点及后续防护均有特殊之处,伤者在24小时内需及时接种疫苗。
“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徒手捉蝙蝠不可取!”他表示,市民处理野生动物或宠物时,首先要有防护装备,否则受伤的可能性很高。“以这次事件为例,市民可以用火钳夹,并穿戴较厚的衣物再去处理。”
此前,一起因蝙蝠咬伤而感染狂犬病去世的事件引发全球关注。据海外网12月1日报道,美国一名60岁女子被蝙蝠咬伤后因感染狂犬病病毒身亡。这名女子10月中旬被蝙蝠咬伤,大概一个月后出现类似流感的症状,11月18日送医,11月22日去世。
蝙蝠很危险!
一旦接触就是Ⅲ级暴露
“理论上来说,所有哺乳动物都存在感染或传播狂犬病病毒的可能性,其中以下三类哺乳动物传播狂犬病病毒风险较高,一是犬猫,二是野生食肉哺乳动物如狼、熊、浣熊、臭鼬等,第三就是蝙蝠。”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动物伤害救治分会会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外科副主任王传林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一旦被上述动物咬伤,建议到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评估,原则上应立即进行狂犬病暴露后预防。
“蝙蝠是很多病毒的宿主,一旦接触蝙蝠就认为是Ⅲ级暴露,需要进行规范的狂犬病暴露后处置,即:冲洗及处理伤口,根据患者免疫史合理使用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并按照程序接种狂犬病疫苗。”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犬伤门诊主任胡伟琦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普通人如果接触到蝙蝠,无论是否发生咬伤,都应该立即到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规范的狂犬病暴露后预防处置。
谨记“三步”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23年版)》,蝙蝠咬伤属于狂犬病Ⅲ级暴露,是暴露级别中最高的一类,需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规范处置。欧构裕强调,被蝙蝠咬伤后,黄金处理时间为24小时内,需严格遵循“三步法”:
一是立即冲洗消毒伤口:用肥皂水或弱碱性清洁剂,用流动清水交替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可物理清除90%以上病毒,再用碘伏或医用酒精消毒。能够最大限度减少伤口表面的病毒、细菌残留,第一时间降低病毒载量,为后续注射疫苗/免疫球蛋白赢得时间窗口。
二是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无论伤口大小,都需在24小时内(最迟不超过48小时)到医院犬伤门诊或急诊科就诊。
三是主动告知医生蝙蝠接触史:明确说明被蝙蝠咬伤或抓伤的情况,包括接触时间、地点及蝙蝠状态(如是否异常活跃、有无死亡),帮助医生精准判断可能的感染风险(如狂犬病病毒、汉坦病毒等),避免漏诊或错配治疗方案。
广东某野生动物物种保护中心工作人员表示,普通市民遇到蝙蝠时,核心原则是“不接触、不驱赶、及时求助”。
该工作人员介绍,若蝙蝠进入室内,不要主动捕捉、拍打或徒手驱赶,应关闭房间门窗,留出一条向外的通道(如打开窗户),让蝙蝠自行飞出;若蝙蝠无法自行离开,应及时联系当地疾控中心或野生动物救助机构,由专业人员处理。若发现蝙蝠死亡或行为异常(如无法飞行、抽搐),不要触碰,用工具(如夹子、塑料袋)包裹后,联系疾控中心处理,避免直接接触其体液。
市民日常做好家居防护,如安装纱窗、修补门窗缝隙,避免蝙蝠进入室内;清理阳台、楼道时,避免堆积杂物,减少蝙蝠筑巢的可能。
面对野生动物接触风险,公众需牢记“科学处理、专业求助”,既保护野生动物,也守护自身健康,避免因认知误区引发不必要的伤害。
来源:央视网综合羊城晚报、健康时报、新闻晨报、大河报
(来源:央视网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