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妇联送课下乡,半边天家门口“充电”——
“妇乐坊”成了咱村姐妹的“加油站”
夏日骄阳炙烤着阳曲县西凌井乡,蝉鸣在浓密的树荫里扯着嗓子。然而,乡里一间活动室却隔绝了户外的热浪,只余下此起彼伏的清脆“叮叮”声。十几位乡村妇女围坐桌旁,额角沁着细密的汗珠,却全神贯注,手持刻刀和木锤,在素白的瓷盘上小心敲击。国家级非遗晋派刻瓷传承人李琳穿梭其间,轻声指点着握锤的角度、运力的巧劲。不一会儿,一朵朵线条流畅的花卉便在盘底悄然绽放。“真没想到,咱这平日里握锄头的手,也能刻出这么精细的花样!”村民王大姐托起自己完成的第一件刻瓷作品,指尖摩挲着凹凸的纹路,脸上满是惊喜与自豪。
这是太原市妇联联合阳曲县妇联开展的“妇乐坊”妇女素质提升培训活动的一个生动剪影。连日来,这股赋能乡村女性的活力清泉,正流淌在阳曲县多个村社。
美丽课堂进家门 妆点生活更舒心
6月19日,阳曲县锦绣家园共建联建区域妇联和城南街社区的两间活动室里,气氛热烈。
一边,护肤导师米艳秋的“焕新颜·解密皮肤密码”课让爱美的姐妹们听得入神。从认识自己的肤质到破解常见的护肤误区,再到现场演示面部清洁和穴位按摩的手法,干货满满。“老师,我这个年纪该选啥样的精华?”“这个按摩手法回去就试试!”互动环节,大家争相提问。
另一边,收纳师孙秀枝的“慧理家·收纳智慧赋能”课同样人气爆棚。一件件衣物在孙老师手中魔术般被叠成整齐的“小方块”,空间利用的妙招引得学员们纷纷拍照记录。“全是能用上的变美秘籍!”“家里收拾利索了,看着就舒坦,吵架都少了!”课后,学员们拎着笔记,带着新学的“秘籍”,笑语盈盈地走出教室,生活品质提升的喜悦挂在脸上。
手机变身“新农具” 姐妹共拓“云”销路
面对数字经济浪潮,乡村女性也不甘落后。
6月20日,在阳曲县东黄水镇河上咀村,一场聚焦新媒体技能的培训吸引了众多渴望“触网”的妇女。短视频领域讲师马爱英带来的“零基础入门”课,从最基础的手机拍摄构图教起,一步步深入到视频剪辑技巧、账号运营门道,甚至如何将流量转化为实在的收入。课堂采取“理论+实操”模式,老师手把手教,学员现学现拍。
“以前总觉得拍视频、搞直播是城里年轻人的时髦事,离咱远着呢。”一位性格爽朗的大姐边操作手机剪辑软件边感慨,“现在我可明白了!回去我就拍咱村里祖传手艺做的豆腐干,香着呢!让外面人都知道,也给家里添点进项!”她的话瞬间点燃了现场姐妹们的热情。小小的手机屏幕,正成为她们连接外界、推介乡土特产、发展“线上经济”的新窗口,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数字动能。
非遗技艺薪火传 巧手刻出“增收”路
传承千年的非遗技艺,也为乡村女性打开了一扇增收与提升的新大门。
6月23日走进西凌井乡的刻瓷培训,则是一场文化与技能的“双向奔赴”。李琳不仅将刻瓷的历史渊源、刀法釉色技巧娓娓道来,更将这门“刀尖上的舞蹈”的艺术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实操环节,从未接触过刻刀的学员们屏息凝神,在李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从生疏地握锤、小心翼翼地勾勒线条,到逐渐掌握施力技巧,最终完成从图案设计到成品呈现的全流程体验。当一件件融合了乡土审美、带着掌心温度的刻瓷作品在课桌上集体亮相时,那份成就感溢于言表。这些作品,不仅见证了非遗在乡村的鲜活传承,更为姐妹们探索居家灵活就业、拓宽增收渠道提供了充满文化底蕴的新思路。
从改善居家环境的生活美学,到拥抱数字经济的电商技能,再到传承创新的非遗工艺,“妇乐坊”如同一座座开在田间地头的“加油站”,精准滴灌着乡村女性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身价值的追求。市妇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依托“妇乐坊”平台,聚焦妇女群众“急难愁盼”,推出电商运营、手工编织等更多接地气、实用性强的课程,让更多乡村女性在家门口就能“充电”提升,凝聚起磅礴的巾帼力量,共同绘就产业兴、人才旺、文化浓的乡村振兴美丽新画卷。 见习记者 赵静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