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斌
年龄最大的25岁、最小的22岁,平均年龄23岁的6名“00后”大学生,在学校和望城经开区的倾力支持下,鼓捣出了用于芯片封装的楔形劈刀,并首次实现国产批量化生产,开始推向市场。该劈刀还获得中国工程院院士赵中伟高度评价:“对于国家芯片产业、电子封装产业都有重大的意义。”
此刀非刀,却是芯片封装重要耗材
楔形劈刀,不是刀,形状更像一支大号注射针头——这是记者5月11日在望城经开区大学生创业创新基地的湖南科芯精工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芯精工”)见到产品的第一感觉。
“劈刀是微电子加工领域引线键合过程中使用的焊线工具,属于精密微结构部件,作为引线键合过程中的‘缝纫针’,对封装质量有着决定性影响。”科芯精工技术总监黄宇轩告诉记者,随着现代微电子行业向大规模集成化、微型化、高效率、高可靠性等方向发展,其对劈刀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中,楔形劈刀经过多年发展,其生产技术、制造工艺已形成较高的技术壁垒。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全球具备楔形劈刀规模产业化能力的制造厂商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少数专业化企业,Deweyl、MPP等国外厂商占据国内楔形劈刀市场的主导地位,本土楔形劈刀制造仍处于研发和起步阶段,而科芯精工以碳化钨材料为原料的楔形劈刀,国内尚属首次。
“我们采用了三项核心技术代替国外电火花加工,实现工艺固化。截至目前,我们已生产一万多支楔形劈刀,客户使用后反响良好。”黄宇轩介绍,楔形劈刀除了作为芯片封装不可缺少的耗材,还可广泛应用于新能源电池、LED等电子产品生产中。
此前,国外大型公司的同类产品,一支的价格在300美元左右。“我们的产品批量化生产后,价格只需进口产品的八分之一左右。”黄宇轩表示。
6位“00后”,一起做着“中国梦”
科芯精工创业团队6人,全部来自湖南城市学院。
董事长钟业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21级学生;行政总监周凯,财务管理2022级学生;市场总监姜欢艳,智能制造工程2021级学生;财务总监刘叶林,财务管理2021级学生;产品总监梁志仁,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2019级学生。
作为技术总监的黄宇轩与钟业晨来自同一专业,不过比他高了一届。
6人均是“00后”,梁志仁、黄宇轩最“年长”,也只25岁。
说起6人的创业史,不得不提到去年的一次国际大赛。
去年底公布的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名单(2024)中,科芯精工的电子封装楔形劈刀,作为国产化的开创者,获得大赛银奖。
姜欢艳、黄宇轩等都是当时大赛的参赛者之一。
“其实大家原来互不认识,正是经过大赛等活动,走到了一起;又由共同的兴趣和爱好,成了创业伙伴。”在问起聚在一起创业的原因时,姜欢艳这样告诉记者。
未来可期,有望带动上下游千人就业
“我们的创业,离不开学校和望城经开区的全力支持。”科芯精工董事长钟业晨,即将走出校门,开始从学生到创业者身份的加速转换。他透露,“五一”前公司拿到了省政府支持的大学生创投基金80万元扶助,而望城经开区大学生创业创新基地更是提供了三年期的免费办公场地,“这对于初创者来说,无疑是最好的支持了”。
据悉,去年底揭牌的望城经开区大学生创业创新基地,规划选取位于园区中心位置的望达科创心、创智岛9-2栋楼及海归小镇研发中心2号楼共16260平方米作为阵地,并由创新创业服务中心运营,望达智造公司提供保障服务。目前,该基地已签约师生共创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及科介项目34个,科创中心9家。
而科芯精工的创办,还离不开学校周理副教授的悉心指导和具体支持。
“本项目诞生于芯片生产市场变幻莫测的大背景下,我和学生们在实验室中成功研制出第一支劈刀时,学生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快速投入实际,解决国家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所以我很支持学生们走上创业这条路,为国育才,知行合一。”周理,被湖南省教育厅评为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高教主赛道“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他是学生自主创业的积极支持者。
“传统行业岗位缩减和新兴产业人才缺口并存,创业不仅能实现自我就业,还能通过‘1个创业项目平均创造7.8个岗位’的乘数效应,为区域经济注入活力。”周理接受记者采访时举例:比如科芯精工,截至目前项目组通过校企合作,共直接或间接培养40余名工科人才,机械、材料、管理、电子等学科交叉培养,未来5年可创造560+个就业岗位,带动上下游1000+人就业。
“现在是大学生们创业的最好时机。”周理介绍,特别是湖南出台了如“七个一”等相关政策涵盖创业补贴以及创业投资基金对硬科技项目重点扶持,这些政策大幅降低了创业门槛,形成“资金—孵化—服务”全链条支持。
创业不易。对于科芯精工的未来,周理期待学生们聚焦电子封装楔形劈刀的技术研发,优化生产工艺,在近两年内依托望城经开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提供的支持快速站稳脚跟,实现工艺上的优化和固化,提升产量。通过技术专利池的构建,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逐步成长为专精特新企业,一步一步打入市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