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文科“人工智能”化,会导致文科本身的死亡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程朱理学和儒释道学说,又能够为通用人工智能带来哪些“智能的哲学思想”?
用价值观而非数据去驱动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说法,加州伯克利大学的斯图尔特·罗素教授就曾经表示:校准的最终目标是“确保强大的人工智能与人类价值观保持一致”。随着ChatGPT、DeepSeek等大模型兴起,学界逐渐意识到数据驱动的生成式AI存在“鹦鹉学舌”问题,虽能模仿语言模式,但缺乏对因果、伦理和物理常识的理解。朱松纯教授提出,AGI需采用“乌鸦范式”(小数据、大任务),通过价值函数引导智能体在开放环境中自主探索,而非依赖海量标注数据。这一路径强调智能体需具备类似儿童的本能价值观。而对比西方传统哲学,东方文化中更加注重“传承”和“包容”的价值体系也将为通用人工智能的中国路线赋予独特的“中国心”。
2025年4月16日,由人民邮电出版社主办的《通用人工智能标准、评级、测试与架构》媒体见面会在北京圆满举行。本书主编、全球知名的人工智能科学家朱松纯教授携本书主创团队,与钛媒体等多家权威媒体的代表齐聚一堂,聚焦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展开深度探讨。
《通用人工智能标准、评级、测试与架构》凝聚了朱松纯教授及其团队数年的智慧结晶,开创性地提出了通用人工智能的中国路线。书中深入阐述了通用人工智能的学科内涵,深刻洞察其发展趋势,直击当下行业痛点。
在媒体见面会上,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兼智能学院院长朱松纯教授及其团队对本书进行了全面介绍。本书的问世,源于一个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当下,通用人工智能研究深陷两大困境,一是理论定义模糊不清,二是评估体系严重缺失。学术界对通用人工智能尚未形成统一界定,技术研发过程中缺乏系统性基准,致使研究方向散乱,成果难以得到客观、公正的衡量,同时也给技术的安全性与可控性带来了潜在风险。在全球AI研究步入深水区的关键时刻,构建一套标准化的通用人工智能测试与评级体系迫在眉睫。这一体系将为通用人工智能的技术研发及应用提供不可或缺的参照系与行动指南。
朱松纯教授团队在书中首次系统性搭建了“标准—评级—测试—架构”四位一体的理论框架,创新性地提出“一个定义、两个完备性、三个基本特征、八个关键问题”的认知体系。本书有望为全球通用人工智能(AGI)研究建立全新的坐标系,助力智能科学实现从专用到通用、从被动响应到自主创造的跨越,引领学界与业界共同迈向AGI理性探索的新征程。
在答记者问环节,朱松纯教授就通用人工智能的标准制定、安全与治理问题、AI商业化路径、具身智能平台发展、大模型技术局限性等议题,以及首个通用智能体小女孩“通通”的研发进展,逐一回应了媒体提问。他特别提到,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开发的首个通用智能体“通通”参加了测试,从能力与价值两个方面进行多维度、多层级的评估。
“通通”是一个由价值和因果驱动的通用智能体原型,在多模态信息融合、自主任务规划、多步任务规划、心智与认知模型构建及多智能体协作方面,融合了众多前沿研究和先进技术的创新成果。综合来看,“通通”智能体在通智测试中的表现,彰显了其在多维度任务上的广泛能力与巨大潜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通通”在基础认知和成长任务上的综合表现,已接近3~4岁人类儿童的水平(在某些任务上甚至达到5~6岁儿童的水平),并且在某些高级认知任务上的表现甚至超越了成年人类。这些成就为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截至《通用人工智能标准、评级、测试与架构》成稿之日,学术界尚未对通用人工智能形成统一的定义,国际上也缺乏相应的测试评级标准与平台。传统的人工智能评测方法存在诸多局限性,迫切需要建立一个标准化的通用人工智能测试与评级体系,为通用人工智能的研发与应用提供参照框架与指导。本书系统地给出了通用人工智能的目标、标准、评级、测试方法和理论架构,这对于推动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新书推荐
书名:《通用人工智能标准、评级、测试与架构》
主编:朱松纯
副主编:彭玉佳、张振亮、韩佳衡、王亦洲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通用人工智能的学科内涵与发展趋势,以一套基于能力与价值双系统的通用人工智能认知架构与测试模式为核心,梳理形成“一个定义、两个完备性、三个基本特征、八个关键问题”的理论框架。
本书共6章,从人工智能的历史、内涵与哲学基础切入,依次介绍通用人工智能的定义与特征、测试与评级、训练与测试平台、TongAI理论框架,以及安全与治理,最后给出对发展通用人工智能的建议。
本书既有助于科技领域的管理者和投资者提纲挈领,把握前瞻性科技目标,也可为专业研究人员提供通用人工智能标准、评级、测试与架构的参照系以及发展指南。同时,本书还可供希望了解通用人工智能基本概念与关键问题的大众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