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央行副行长邹澜答金融时报记者问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5 08:23:00    
在7月14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邹澜在回答《金融时报》记者提问时介绍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落地情况和下一步计划。


邹澜表示,根据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要求,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借鉴国际经验,结合国内实际,在实施总量政策的同时,围绕支持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较多地创设和实施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以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对经济结构调整、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适配性和精准性。结构性政策工具已经实现对金融“五篇大文章”各个领域的全覆盖,同时有力支持了房地产市场、资本市场等领域的平稳健康发展。

今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再次推出一揽子金融政策措施,其中也有不少是结构性政策工具,加力支持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一是创设了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和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额度5000亿元,专门用于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服务消费重点领域和养老产业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支持股权投资机构发行科技创新债券融资,同时支持债券市场“科技板”建设。

二是从量上,增加并优化了部分工具的额度。增加了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各3000亿元,将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5000亿元额度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3000亿元额度合并使用。

三是从价上,降低了再贷款利率。将支农支小再贷款、抵押补充贷款和各个专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利率下调了0.25个百分点。

“这些结构性政策措施已经在5月底前全部实施启动,持续发挥了积极作用。比如,截至5月末,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贷款签约的合同金额已经达到1.74万亿元,企业可以随时提款使用。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为股权投资机构发债融资提供了有效增信支持,截至6月末,银行间市场已经有27家股权投资机构发行了科技创新债券累计超过150亿元。”邹澜介绍。
对于记者问及的“今年是否有增设或者提额计划”,邹澜回应,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还将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继续坚持“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的原则,在支持金融“五篇大文章”基础上,突出支持科技创新、提振消费等主线,进一步提升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效能。

图片
来源:金融时报客户端
记者:马梅若
编辑:段嘉希
邮箱:fnweb@126.com
相关阅读
央行副行长邹澜答金融时报记者问 中国人民银行:2025年上半年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的效果比较明显 破25亿元! 维通利主板IPO进入问询阶段 自治区财政下达2.15亿元自然科学 基金支持1897个基础科研项目 郁亮“退而不休”,万科新班子带着140亿股东借款重启增长引擎 1至5月石家庄国际陆港开行班列521列 货值超55亿元 非税收入增速下滑4.1%|说政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