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露未晞时,华亭市砚峡乡曹家沟村的养蜂人已穿行于蜂箱阵列。他们轻启木匣,数万只蜜蜂嗡鸣着冲向花海,在春日暖阳中织就一道流动的“金纱”。这些沿等高线排列的木质蜂箱,正以六边形密码破译着乡村振兴的“蜜”码。
砚峡乡平均海拔1300米,森林覆盖率达67%,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四季蜜源不断的生态优势。山桃、刺槐、油菜等各类蜜源植物,随季节更迭依次绽放,构筑起一套天然、立体的蜜源生态系统,为中蜂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砚峡乡将中蜂产业作为特色富民产业,大力扶持培育,让这一传统养殖项目焕发了新生机。
4月,是蜂群繁殖与采蜜的黄金时期。曹家沟村的“养蜂达人”庞辉,天刚亮就忙活起来,他熟练地在自家蜂箱间走动,逐一细致检查蜂群。“早春蜂群的繁殖情况,直接关系到全年蜂蜜的品质,得时刻关注,保证蜂箱干净、蜂群健康。”庞辉一边清理蜂箱水槽,一边耐心讲解。得益于当地丰富的桃花、杏花、槐花等蜜源,蜂群活力满满,每箱产蜜量稳稳维持在10公斤左右,这让庞辉满心欢喜,也对未来的收成充满期待。
产业发展离不开科学模式的引领。砚峡乡深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全力构建起从种质保育、生态养殖到品牌营销的全链条产业体系。曹家沟合作社严格把控养殖环节,坚持生态养殖,包装上突出原生态理念,提升产品品质。销售方面,采取保底收购的方式,给农户吃下“定心丸”,同时积极拓展电商销售渠道,让“砚思源”土蜂蜜成功实现溢价销售。据粗略估算,2024年这一模式带动农户户均增收突破1.2万元,与以往传统散养模式相比,实现了明显增长。
养蜂户蒙大叔切实感受到了新模式带来的红利,他兴奋地算起账:“以前自己散养10箱蜂,一年到头收入还不到5000元;现在加入合作社,采用‘蜂箱托管+保底分红’的模式,扩大养殖规模,再加上政府的政策补助,一年能多挣3万多元,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科技赋能,让传统“看天吃饭”的养蜂模式发生变革。乡政府积极组织蜂农前往宁夏、陇南、陇县等地,学习先进的生态养殖技术,引进良种蜂群。标准化养殖基地的建成,让良种蜂群得以集中管理,本地蜂群也能通过分散领养的方式,提升养殖效率。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提高了蜂群的存活率,产蜜量也大幅提升,为蜂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砚峡乡中蜂产品深加工车间也已在筹备,计划深入开发蜂蜡、蜂胶等高附加值产品,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借助电商直播平台,持续扩大“砚思源”品牌影响力,让优质蜂产品走向更广阔市场。同时,盘活闲置土地,建设标准化厂房,推动中蜂产业朝着“规模化、生态化、可持续化”方向大步迈进,让中蜂产业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黄金引擎”。
4月的砚峡乡,蜂飞蝶舞间涌动着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从传统养殖到科技赋能,一只只小蜜蜂正酿就集体增收、群众致富的“长甜”之路。(记者 张小兵 林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