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蕲春:林业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密码”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8 22:01:00    

春风拂过蕲春大地,横岗山林场的油茶树郁郁葱葱,向桥乡的茶油加工厂机器轰鸣,漕河镇保障性苗圃的轻基质苗木长势喜人……一幅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蕲春县把油茶作为优势特色产业强力推进,通过政策推动、科技驱动、三产联动等举措,助推油茶产业从“规模数量增长”到“质量效益提升”转型升级,有效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从“一粒种”到“万亩林”

4月16日,位于蕲春县赤东镇童畈村的油茶良种繁育基地,工人们正在清除杂草,为即将到来的油茶苗木嫁接做准备。基地负责人、蕲春县林业科技推广中心主任翁常生介绍,这个建于2009年的油茶良种繁育基地面积150亩,是全省首批定点油茶苗圃之一。

在油茶生产中,繁育技术的突破至关重要。多年以前,当地村民只能通过种子繁育油茶,最好的嫁接技术也难以突破三分之一的成活率。而且,当年的油茶嫁接技术不够成熟,种苗成活率不高,无法实现规模化生产。

如何将一株树繁育成几十万或上百万株,必须攻克规模化繁育难关。

林以种为本,种以质为先。蕲春县高度重视林木良种选育和品种审定工作,积极开展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加强林木种质资源库建设,推进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提高林木良种选育水平,增加良种数量和提升良种质量,为优化树种结构和提高森林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蕲春县林业局立足职能职责,将保障性苗圃基地种苗培育与林业工程造林有机结合,高标准建设省级保障性苗圃基地——漕河镇大河口苗圃基地。采用轻基质容器、穴盘容器、组织培养等育苗技术,按照“订单生产、统一供种、就近育苗、定向供应”的原则,进一步规范苗圃育苗、生产、调剂和保供留种体系建设,做到育苗生产与造林计划精准衔接,保障全县苗木发展需求。

林木良种是林业高质量发展的“芯片”,更是林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采取芽苗砧嫁接技术,“一方面可以实现100%的良种率,提高油茶挂果以后的产量和出油率,另一方面可以方便苗木运输,减少了造林成本。”翁常生说。

创新无止境,技术快迭代。县林业局找到了确保油茶嫁接成活的油茶芽苗砧嫁接技术,即在油茶春梢半木质化时,用芽苗作为砧木、用铝箔作为绑扎材料的芽苗砧嫁接方法,突破了苗期成活和成长的瓶颈,成为生产上能大规模应用的实用技术。

在童畈油茶良种基地里,一畦畦厢地上密密麻麻地长满一尺多高的油茶苗。“可不能小看这些苗木,背后大有学问。”翁常生介绍,这是一年生的油茶苗,为长林40号、4号和鄂油151号、102号等系列优质品种,都采用芽苗砧嫁接技术。

三十余年的“育种长征”

如何提高油茶的产量,让油茶产业为林农带来更高的收益,让更多人吃上健康、有品质的放心油?翁常生认为,最根本的问题是要培育出一种产量高、收益大的油茶新品种。显然,这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

油茶有“抱子怀胎”、花果同期的特性,周年花果不离枝,新梢和果实交替生长,这也意味着油茶培育必须全年无休。自黄冈林校毕业后,翁常生就一心扑在漫漫育种路上,迄今已30余年。清苦、寂寞、难见效益是常态,不少同事纷纷转行。

2012年的一个夏日,省林业厅组织全省油茶良繁基地负责人和技术人员在外地组织培训。令人始料不及的是,一股强风在他的油茶基地刮起,将一块幼嫩茶苗上的遮阳网吹得老高,盖有尼龙的茶苗暴晒在烈日之中,虽然苗圃工人紧急抢救,还是一次性死亡苗木近5万株。

看着苗圃场内的一片萧条,翁常生感到心酸又无助,但想到自己热爱的林业事业,他强忍泪水,重新调整试验方案,所有工作从头再来!

在他的带领下,苗圃场的团队攻坚克难,刻苦钻研,白天在林间开展试验观测,晚上进行样品处理、实验测试、整理材料和统计分析。经过10多年不断试验,终于培育出具有丰产、稳产、抗病虫害、油茶质量好、茶籽出油率高等优良特性的品种,被省级林木良种评审委员会审定为优良品种。

作为全国首批油茶产业发展重点县,蕲春县严格推行“四定三清楚”管理模式(定点采穗、定点育苗、订单生产、定向供应;品种、来源、去向清楚),并建立全省林木种苗溯源系统,确保了每一株苗木可追溯。翁常生带领团队优选长林系列、鄂油系列等适生良种,通过芽苗砧嫁接技术和轻基质无纺布容器育苗,使育苗成活率达91.5%,一级苗比例超78%。

顺应大势,积极有为。近年来,蕲春县林业局围绕全省林业科技发展需求,通过自建、租用、合作等方式,高标准建设了省级保障性苗圃基地,主推林业科技推广、林农教育培训,将其打造为林业新品种引进、林业新技术推广、林业新装备展示的窗口和综合平台。

通过对不同优良树种进行物候期观察和记录分析、生长因子周年调查,加强林业基础研究和技术交流,积极营造科技兴林的良好导向,同时把保障性苗圃基地建成林业生产实践培训基地,积极推进林业技术成果应用、新品种引进和林业新技术推广示范等工作,“长林40号油茶良种繁育——芽苗砧嫁接技术培训”“青冈栎秋季播种试验”“开展夏枯草育苗技术培训”等项目备受群众好评。

年产值2亿元背后的绿色密码

茶油被誉为“东方橄榄油”,油茶树在当地是非常普遍的一种经济树种,栽培和加工的历史悠久。尤其在向桥乡、张塝镇等山区乡镇,基本上每户人家里都有一片茶山,种满了油茶树。

“你可别小瞧这片茶园,每年能给我家带来2万余元的收入。”向桥乡桥边河村好乡亲油坊老板娘宋桂花笑着说,“去年我家榨了四五千斤茶油,虽说是副业,但收入可观!”

除了宋桂花的“好乡亲”作坊,桥边河村还有3个榨油作坊,榨油的机器都很完备、工序规范、技术精湛。据介绍,该乡斌冲片区,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油茶,每年到了寒露之后就开始采摘茶籽、榨茶油,油坊忙得不可开交。

扩面提质增效,蕲春县积极改造油茶低产低效林,绘制油茶产业发展任务图、时间表,将任务分解到年度、落实到乡镇村组山头地块,明确到造林主体。县林业局紧扣油茶扩面提质和森林改造两条主线,全力打造“省级油茶良种繁育基地”和“湖北省保障性苗圃基地”两张名片,为林业产业注入硬核支撑。

蕲春县油茶育苗基地不仅是县域油茶产业扩面提质增效行动的保障性苗木基地,也是湖北省油茶良种定点繁育基地之一,主要推广长林系列3号、4号、53号、18号等优质油茶品种。

“我们苗圃面积150亩,每年可以生产油茶良种200万株,免费无偿地给老百姓种植,完全可以满足我县油茶扩面提质增效行动对苗木的需求。”翁常生介绍,蕲春县着力提升苗圃硬件设施建设,用新科技和智能软实力装备苗圃。

强化储备,做好保障。为充分发挥乡土造林树种和珍贵树种的天然优势,蕲春县根据不同用途和繁育技术,加强土地、资金、技术等要素支持与保障,高效推进林业生态保障性苗圃建设工作,确保了各类苗木育得出、用得上、可持续。翁常生带领团队在基地里已经引种了“娇红1号”和“娇丹”红花玉兰、金丝楠木、薄壳山核桃、红心蜜柚、垂丝海棠等新优特树种,经过一段时间引种试验后,就能择优储备和繁育新品种种苗。

绿满蕲春,春意盎然。在蕲春县保障性苗圃基地里,已培育出枫香、乌桕、青冈栎、栓皮栎、楠木、香樟等乡土造林和珍稀珍贵树种苗木100万余株。全县油茶种植面积达到15万余亩,油茶鲜果产量3.28万吨,茶油产品产量1640吨,产值近2亿元,带动近3万名村民就业。

(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高芳 吕雷)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相关阅读
蕲春:林业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密码” 平潭水仙花现代产业园敖网基地项目获乡村振兴补助金 从村晚舞台到非遗传承基地,西塘中心小学让“楚鼓舞”扎根乡土美育 宁夏大学成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基地 北京市新增2家国家畜禽核心育种场及良种扩繁推广场 河北省首家!武邑县林权收储中心成立 中国政法大学打造涉外法治人才“四跨培养”新模式 形似蝴蝶花树密布!仲恺拟打造“七彩蝴蝶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