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形式不同,表达的语言就有区别,每一种艺术都以其鲜明的语言个性而存在。用刀刻出来的线和用毛笔勾画的线,从概念到视觉都是如此不同,但它们所包含的意蕴、情感和律动又是相似的。随着岁月的磨砺,能够沟通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这条通道会不断扩大,艺术家在这条通道里去寻找,去探索,在你来我往中丰富自身的新内涵,可以说是有益的。
——李伯安
读书图(中国画) 李伯安
我自小便跟随李伯安老师学画,记得有一次他对我说:“喜欢画画儿,就意味着这辈子要吃这碗饭了。”这句话直到几十年后的今天依然沉甸甸地藏在我心里,老师正是为自己热爱的美术事业而奋斗终身。
李伯安一生不求闻达、默默耕耘,广采博纳、融汇中西,其创作丰富了中国人物画的形式语言和艺术表现力。从他的艺术经历来看,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其艺术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第一,他确定了以中国画作为自己的表达方式;第二,他选择以水墨写意为基本表现手法;第三,他寻找到“太行山人”这一重要的创作主题;第四,他的作品开始形成朴实、浓重、大气的艺术风格。
在创作中,李伯安不拘泥于传统,不断从油画、版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中汲取养分,同时,他溯源传统中国画的线条表现方法,将造型、意趣、神韵融汇于笔墨,从中探索符合现代审美的艺术样式。凭借广博的艺术视野,李伯安的笔下既有《走出巴颜喀拉》这样聚焦民族崛起与奋进主题的鸿篇巨制,也有如《读书图》《高庄集市》这类蕴含生活真趣的作品,还不乏《姑苏印象》《墨韵通达天地宽》等对于崭新风格的探索之作,在新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胥建国)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13日 09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