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外游玩要注意防范蚊虫叮咬。 本报记者 姜晓菲 摄
本报讯 记者郑爽报道 随着气温攀升,蚊虫活动逐渐频繁,皮肤科门诊中因虫咬引发皮肤问题的患者开始增多。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皮肤科五病房主任刘悦提醒,随着夏季临近,人体暴露部位增多,加之蚊虫繁殖旺盛,相关病例将显著增加。
虫咬皮炎本质上是人体对蚊虫叮咬产生的过敏反应。刘医生解释,常见的蚊虫叮咬如蚊子、蠓虫等,多数人被叮咬后会出现局部红肿、瘙痒的小包,但过敏体质者即使未明显察觉叮咬,或在非叮咬部位也可能出现成片类似蚊虫包的皮疹,医学上称为“丘疹型荨麻疹”。这类皮疹通常表现为蚕豆大小的鲜红色扁平红斑,表面隆起,散在孤立分布,伴有明显瘙痒。
儿童和皮肤娇嫩的人群是虫咬皮炎的高危群体。刘医生指出,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皮肤屏障功能较弱,且夏季户外活动时肢体暴露较多,被蚊虫叮咬后更容易出现强烈过敏反应,部分患儿皮疹范围广、瘙痒剧烈,甚至可能因搔抓引发继发感染。
值得注意的是,少数严重病例可能出现全身症状。刘医生强调,若被蜜蜂、蜱虫等含有毒素的昆虫叮咬,毒素通过口器进入人体后,除局部红肿热痛外,患者可能出现低热、乏力等全身反应。尤其在北方森林、草丛区域,蜱虫叮咬需格外警惕——蜱虫的吸盘会牢牢吸附皮肤,若强行拔除可能导致吸盘残留,引发持续过敏或感染,正确处理方式是立即就医,由专业医生完整取出虫体及吸盘。
针对即将到来的高发季,刘医生建议从预防入手降低患病风险。前往树林、草地、水边等蚊虫滋生地时,应穿着浅色长衣长裤,袖口、裤脚扎紧,减少皮肤暴露;婴幼儿可佩戴驱虫袋,或在衣物表面喷洒含避蚊胺(儿童需选用专用低浓度产品)的驱虫剂。室内需保持清洁,定期晾晒被褥,减少螨虫、跳蚤等滋生。
若不慎被叮咬,处理方式需根据症状轻重区分:轻度皮疹可局部冷敷缓解瘙痒,外用炉甘石洗剂或弱效激素药膏,瘙痒明显者可口服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抗组胺药物;若皮疹范围迅速扩大、出现水疱、发热或呼吸困难等全身过敏症状,需立即就医,避免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