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苗 徐宁
近日,“河南许昌市襄城县一枯井内发现近百具烈士遗骸”的话题引发关注。目前,有十几具遗骸具备照片复原条件,但尚未认定为烈士遗骸,相关部门已启动身份核查工作。4月1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对话了发现上述骸骨的湖南省龙越和平公益发展中心负责人余浩,他讲述了发掘英烈遗骸的详细过程。(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爆料电话:0531-85193656;邮箱:405617016@qq.com)
第一发掘现场难以区分个体
此前,湖南省龙越和平公益发展中心接获线索,河南许昌市襄城县库庄镇中冀村枯井中或埋葬着百余具阵亡将士遗骸。
2月26日,龙越和平公益发展中心襄城阵亡将士遗骸寻找项目工作人员抵达定位村庄。湖南省龙越和平公益发展中心负责人余浩介绍,由于枯井没有井口,也无石碑、砖头等参照物,仅确定枯井位置就花费了两天时间。
确定好枯井位置后,工作人员采用挖掘机与人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表面土壤清理。挖掘至近 4 米深时,发现遗骸的踪迹。“最开始发现的是一具战马的头骨,再往下发掘,才发现了人体的遗骸。”余浩说。
在这口直径不到3米的枯井中,共挖掘出近百位抗战英烈的遗骸。“目前,能确定的个体有80多个。”
受访人供图
“我们挖了6米多深,所有的士兵的遗骸都是叠加的。”余浩说,此次挖掘深度达6米多,枯井下部呈葫芦状,底部向周边扩张,因此井正中间位置骸骨相对比较少,而井四周的位置全是遗骸,堆叠起来有两米多的高度。
在挖掘现场,由于所有的遗骸都不完整,头骨、股骨等穿插叠加。“整个枯井里的情况比较混乱,所以在第一发掘现场没法分个体。”余浩说。
此外,工作人员还在枯井中发掘出军用皮带扣、军用纽扣、子弹等物品。
年龄最小者不到15岁
湖南省龙越和平公益发展中心襄城阵亡将士遗骸寻找项目团队,历经4天,完成整个遗骸挖掘工作。
相较于常规在平地上收敛遗骸,且每具遗骸都有单独葬坑的情况,此次挖掘工作面临诸多挑战。枯井深度超6米,遗骸都在井下,工作人员需下到狭窄的井下开展作业,整个作业面积相对比较狭窄。
同时,枯井内存在大量淤泥,遗骸头骨与身体其他部分散落嵌于土中,难以第一时间进行个体区分。工作人员只能小心翼翼地一点点清理,梳理并安放遗骸。
此外,淤泥中不仅有很多物品,还有小的指骨等,从而也增加了挖掘工作遗漏的风险。
在挖掘过程中,众多志愿者和村民积极提供后勤保障。在从井中运出的骸骨里,该项目组根据头骨内牙齿的磨合程度判断出,这些遗骸里年纪最小的不满15岁。
受访人供图
在场的志愿者们得知这一情况时,纷纷当场落泪。“因为志愿者们觉得这些将士遗骸,跟自己的孩子差不多大,但那个时候他们就保家卫国牺牲在这里了。”余浩说。
志愿者们也希望能够尽快帮这些牺牲的将士找到家人。
十几具遗骸具备照片复原条件,但尚未认定为烈士遗骸
目前,湖南省龙越和平公益发展中心襄城阵亡将士遗骸寻找项目组,与郑州大学合作,对河南襄城枯井中发掘出的近百位抗战英烈遗骸展开清理与鉴定工作。旨在确认英烈身份,并为其寻亲。
据项目团队介绍,此次发掘的遗骸,来自豫湘桂战役豫中会战中的 “三冀庄阻击战”。1944年5月2日凌晨,日军大部队进攻冀庄大寨。当日下午4点寨墙被日军攻破,驻守将士几乎全部牺牲,仅少数人成功突围。
目前,所有遗骸均在郑州大学实验室进行清理。通过查看弹孔、弹片痕迹,结合遗骸保存状况整理数据,初步确定已清理的遗骸均为男性。依据相对完整的盆骨,还可判断性别。
此外,从现场出土的军用皮带扣、军用纽扣和子弹等物品,以及部分头骨上的弹孔,足以证实这些遗骸属于抗战军人。由于井内淤泥和潮湿环境,部分子弹弹头已经腐化。
下一步,项目组将与华大基因合作,开展DNA鉴定,并通过数据库比对,为英烈寻找亲人。在政府落实土地相关手续后,项目组将联合当地政府,通过网络筹款,妥善安葬英烈。
目前,遗骸已被区分为80多个个体,其中50多个头骨,十几个具备照片复原条件,后续有望还原英烈面貌。
另据央广网4月1日报道,目前,遗骸身份核查工作已由当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启动,但尚未认定为烈士遗骸。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