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是产业高端化的基石,唯有强化基础研究的战略布局,才能打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
国务院近日召开的做强国内大循环工作推进会强调,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攻关,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打造一批新产业新赛道”。在全球经济竞争日趋激烈,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背景下,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攻关,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是当前亟须深入探讨的课题。
要从源头激活高质量发展的“基因密码”,筑牢创新根基。必须加快汇聚创新力量,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引领高端产业创新发展。当前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我国产业发展面临“卡脖子”技术制约和创新生态不完善的现实挑战。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是产业高端化的基石,唯有强化基础研究的战略布局,才能打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当我们将研发资源向光刻机、航空发动机等战略性领域倾斜时,既需要像华为鸿蒙系统那样自力更生的魄力,更需要建立“沿途下蛋”的产业化机制,让每一项技术突破都能催生新业态。需在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发挥国家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和大科学装置的科创资源优势与人才集聚功能,在“引育留用”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
要让企业在创新生态中挺立潮头,重塑主体格局。由于种种原因,国内企业一定程度上有创新能力不足的痛点,因此要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创企业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各类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的作用,推动更多企业公平参与重大科技创新活动,提升企业在科技项目形成、组织和资金配置等方面的参与度和话语权,让企业成为参与决策、任务实施、风险承担和受益主体。要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在突破底层技术、开展基础研究等方面开展长期合作,建立科技成果“谁使用谁评价”机制,让企业更好扮演技术需求提出者、产学研用牵头者和创新成果评价者的角色。围绕“激发原始创新活力、提高创新策源能力”这一目标,鼓励和支持国企、民企建立健全经费投入、考核评价、宽容失败、激励创新等机制。
要构建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高速通道”,破除转化藩篱。应当聚焦破解科技成果“不敢转”“不愿转”的难题,统筹部署重大科技攻关与成果转移转化,一体推进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培育,完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产品推广应用政策体系。国内部分工业园区以“政府兜底﹢市场运作”的模式已经验证了这一做法的有效性,成功推动了多项首台套装备的产业化应用。当前尤须进一步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制定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细则和免责清单,加强与审计、巡视等部门的协同,消除高校、科研院所和国企科技成果转化的后顾之忧,持续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当审计监督从“重过程”转向“重结果”,当容错机制真正落地生根,就能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创业热情,让更多“沉睡”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当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进入关键时期,各种风险挑战不断涌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的深度融合已成为大国竞争的主战场。当我们将国家战略意志、企业主体作用和市场资源配置效能有机结合,就一定能开辟出新质生产力的广阔天地。面向未来,我们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推进基础研究,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加速成果转化,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真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唯有如此,才能不负时代使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会副主委)
文字编辑:王慧峰
新媒体编辑:叶瑶楷(实习)
审核:李木元